查看原文
其他

麻木地略过标题的海洋——读《新闻的骚动》

胖乎乎的呼呼 果子家成长笔记
2024-09-21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毕业于剑桥大学,德波顿各方面学问的涉猎很广,特别擅长把遥远高深的话题直接拉入我们切身的日常里面来。


01

写在前面


十几年前在大学图书馆里第一次读到阿兰·德波顿,就被他清新、俏皮的文风所深深吸引。那段时间,一进图书馆,我就直奔英国文学的那排,眼睛如饥似渴地盯着一行行书脊,在书架中间仔细检索,生怕遗漏了我想要的那本白色小书。

工作的第一年,我就果断下单了两本德波顿的新书。上海译文的这套书装帧设计简洁干净,与书里面冷眼观察,理性思考的文字颇为契合,深得我心。

他的上一本《机场里的小旅行》说实话让我有点儿失望,作为一本书,它的篇幅太短而且缺乏深度。这本书是伦敦希斯罗机场向德波顿“定制”的作品,从写作动机来说就有点儿勉强。在伦敦希斯罗机场蹲点一周后,他用一贯的优美又不乏哲思的散文笔调,写下了在机场的日日夜夜里的所思所感。如果作为杂志或报刊的专栏特稿,我觉得是合适的,但专门出一本书就有点浑水摸鱼的感觉了。


现在手中这本《新闻的骚动》,是他出版的第13本书。如果大多数作家可以归类为偏“老天爷赏饭吃”(天才)和偏“祖师爷赏饭吃”(勤奋)两种,那德波顿肯定可以归为前者。

从1993年出版第一本《爱情笔记》开始,他保持着平均2-3年时出一本书的节奏。而且每本书探讨的话题跨度挺大:从爱情、文学、哲学等人文学科,到旅行、焦虑、工作等社会热点,再到建筑、宗教、新闻等相对冷门的领域。

毕业于剑桥大学,德波顿各方面学问的涉猎很广,特别擅长把遥远高深的话题直接拉入我们切身的日常里面来。比如《旅行的艺术》中写道,当我们被隔离在家无所事事,可能正做着和法国某哲学家相同的事情——在自己的房间里旅行,并体会这其中的妙处。虽然可能会牺牲一些精确、损失一些客观,但对普通读者来说无伤大雅,反而增进了阅读趣味。比如你看不下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我也一样,那就读读德波顿的《拥抱似水年华》,当成原著的“平替”版,“效用”虽然打折,但起码能读得下去。

02

新闻的“陷阱”


德波顿用这本书提醒我们注意避开新闻的“陷阱”,在被新闻狂轰滥炸的日常中保持独立和专注。


好多年以前,我就已经屏蔽了微信官方推送的新闻。这个公众号一天好像会推送3次,标题清一色地博眼球,总是惹得人忍不住想点开看,内容又是清一色的负能量且“没营养”,浪费时间又影响心情。

我手机里也没有安装任何一款新闻资讯类APP。无数的事情正在各个角落发生,绝大部分不值得我分心去过问:有一些地方在打仗,有一些地方闹天灾,有一些人犯罪了,有一些人见义勇为,房价涨了、房价又跌了,油价涨了、油价又跌了,这个明星结婚了,那个明星离婚了……要么跟我无关,要么知道了也无济于事。这个世界上自我标榜为“不得不知”的事情太多了,永远都刷不完。以我有限的生涯妄想了解完无限的新闻,那就太不自量力了。


况且知道了这些事情对我有一丝一毫的好处吗?诚然,对于身处战争和灾难中的人们,我深感同情;对于犯罪的人,我表示谴责;对于做好事的人,我衷心赞扬。但,这些是源于我内在的价值取向,不会因这几百字或几十秒的新闻报道而有什么变化。除了“杀时间”(kill time)之外,这些新闻毫无益处。

关掉消息通知、屏蔽弹窗、取关账号、卸载程序,使出浑身解数,我才得以从媒体的魔爪中逃出,争得片刻安宁。

03

好新闻该有的样子

前几天正好在视频号里看到一段视频,感慨纸媒的衰落,传统媒体里做严肃新闻调查的那批记者几乎全部跳槽转行,大部分进入互联网大厂的公关部,工资比在媒体的时候高出好几倍。如今还在写深度新闻调查报道的媒体记者寥寥无几,新闻系学子们也不再把做记者当成职业理想,视角独到又有深度的好新闻正在消失。

说到好新闻该有的样子,我首先想到的是“南方”系的几家媒体,前些年经常刊出一些有分量的报道,在我这个向往媒体行业的人心中,南方报业曾经就是我的“白月光”。现在我觉得《三联生活周刊》也做得不错,能紧追热点、直击痛点,既能融入年轻人的非主流文化,也驾驭得了严肃的专题报道,有轻松的调侃,也有沉重的探讨。比如,前两期封面专题“2022年诺贝尔奖”,这一期封面是“为什么都去钓鱼了”,亦庄亦谐的风格不失媒体的社会担当,又迎合了市场多变的口味。


德波顿在书中说,文化记者应该扮演药剂师的角色,从浩如云海的成果中,拣选出那些最有可能缓解受众内心阵痛的作品,将艺术的宝库当做一个巨大的药房。

我认为,新闻记者的责任是从一个小小的点上切入,深度追问个体或小群体的故事,把它放在社会和时代的大背景下,用放大镜对着照,看它会折射出什么问题。这才是好新闻应该有的样子。

04

新闻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本书的英文原版书名是 The News:A User’s Manual,直译过来就是“新闻:用户手册”。在每一部分德波顿都给出了阅读某类新闻的建议。比如阅读消费类新闻的时候,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牵引我们欲望的不仅是物质满足本身,还有更深层的无意识渴望,希望自己能够因拥有某样物品或体验某种服务而完成自身的某种蜕变。

我们想去某间餐厅吃饭,表面上看是想大快朵颐,其实是想要吸收餐厅本身所代表的价值观。我们出国旅游不仅是为了看别样的风景,还希望用外部景观重组内心世界。因此,要达到我们的心理目标,除了相契合的物质选择之外,还需要更多的思想训练:读一本书、听一段音乐、研究某个手工艺等。

读那些恐怖的犯罪新闻时,我们其实也是在给自己“打预防针”:当遇到重大挫折,千万不要被愤怒的魔鬼吞噬,失去理性,作出可怕的事情。不要觉得犯罪离自己很远,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人一生中难免都会有起邪念的时刻,但是千万不要越雷池一步。情绪的大象并不总是乖乖听骑象人的指挥,即使要付出巨大努力,也决不能放松理智的缰绳。


正如德波顿所说,我们没必要对每一则消息感同身受,有时候保持麻木也是一种必要,尤其当面对一大片标题的海洋专注力和情感资源毕竟有限,我当然愿意把它们更多地分配给身边的亲人朋友,而不是俄乌战争。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果子家成长笔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